为什么抑郁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| |
发布时间:2022/2/23 | 浏览:3544次 【<< 返回】 | |
|
|
从小学到大学,为什么抑郁的孩子越来越多了?
01一般我们会认为进入大学是新的开始,要比高中轻松自由,孩子们应该也会更开心。但事实上并非如此,大学生活伴随很多的迷茫、自我管理失控、人际交往等困扰,加上如果在之前出现过情绪问题,则可能发展为抑郁症患者,精神疾病也占有一定的比例。 一位研一的学生,成绩很不错,就是总有自杀的念头,理由是想以此报复父母。 她感受不到活着的意义,是父母让她变成了一个学习机器,她牢牢的记得小学时候妈妈逼迫学习到凌晨的场景,她也不能原谅中学时爸爸劈头盖脸的辱骂……她最多的念头就是如何让父母痛苦,所以就不断的想到死。 在以往的青少年抑郁案例中,都会发现一个极为明显的因素,即亲子关系,这一点会非常直接的决定孩子在青春期的情绪表现。 有一位十七岁的女孩,她从小学开始就觉得活着没意思,因为父母的管教方式非打即骂。她对什么都不感兴趣,心事也不会跟父母讲,因为她认为他们不可能理解她。她决定一辈子都要单身,绝对不结婚不要孩子,这样才有可能等父母死了,自己获得自由。 他们故以为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,没想到孩子体验到了这么多痛苦。 所以说我们国家太需要教育了,但这个教育并不是给孩子,而是应该给予做父母的。过度的控制,极强的目的性,对孩子的内心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。 02 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当中,与亲子关系并驾齐驱的是父母的关系,很多发生过自残的孩子,仅仅是因为父母经常吵架。 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,夫妻关系必然在排在第一位的,其次是亲子关系,最后才是学习。如果反过来就非常可怕了,更可怕的是有太多家庭是这样,所以才会造成越来越多的孩子变得抑郁。 很多家长因为教育观念不同,经常为孩子而吵架,这会带给孩子内心撕裂的痛苦。曾经有个初二的男孩,内心极度冲突,情绪压抑到快要崩溃。他说爸妈动不动就吵架,还总是让他评理,任何事情上父母都达不成一致。他回到家里就会特别烦,多次想要离家出走,在学校根本学不进去。妈妈发现孩子不对劲才带过来咨询,而她并不清楚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。 一个人内心成长的好,才能经营好自己的学习以及未来的一切。成长的好与不好,情感是最关键的环境。很多家长忽视家庭关系,将孩子的学习放在第一位,这样结果大多不好。即使孩子压抑的获得好成绩,人格方面也会造成缺陷。毕竟将来走去社会,婚恋与事业拼的都是内在的一切,而不是单纯的学历。 03 很多闷闷不乐的中小学生,他们看起来缺乏活力,容易发呆;到了中学,压抑的情绪往往容易爆发出来,极端的自我攻击或者对他人的敌意;大学时期常常面临更多压力,很多极端的行为会在这个时期获得实施。 曾经有一位26岁的博士,因为觉得活得太累而选择了自杀,他留下的文字里写着:我不太适应这个世界,不想再假装,只想做我自己。 有人说,好像看不出什么大不了的事,怎么就寻了短见? 其实这一切都是抑郁的表现,当一个人活不出自我,被他人的期待和社会标准过度捆绑,潜意识成长的动力就被彻底阻断了。 这种情况下,如果社会支持系统不足,特别是从父母这边无法获得支持,又不曾寻求专业的帮助,就可能陷入绝境,造成悲剧。 对于过去年代的父母来说,关于教育常常是很有局限性的,学校对于学生心理知识的科普也只是近些年才开始重视。 有很多孩子对于“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”表示困惑,父母和老师也难给出答案,会觉得这全都是胡思乱想。但有一部分孩子形成明显的自杀意图,正是卡在了这个问题上。 其实每个人的心都会给出答案,人活着就是为了成为自己,为了获得人与人之间的爱。这些都无法继续的时候,心就会生病,就会抑郁,就会不自觉的想要结束生命。 如果父母在生活中有能力创造更多的乐趣,尊重和接纳孩子的天性,就能够帮助孩子更好的发展自我,提升适应环境的能力。这将为孩子受到抑郁伤害,提供第一道坚强的防御。 摘自--《525心理网》 |
上一篇:过度休息也会生病 |
下一篇:沉锚效应 |